对华战略重大转变,北约为何渲染中国“战略威胁”?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5-10-25 01:52:26 浏览量:2

最近,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采访时声称,中国已经通过网络能力、新技术和远程导弹对欧洲安全产生了影响。他说,未来十年的北约新理念将“详尽”处理如何保护北约盟国免受中国崛起带来的“安全威胁”问题。据报道,北约将在明年夏季的峰会上通过新的战略构想,勾勒出北约未来10年的目标。近年来,一些北约成员国已开始派舰机抵近中国周边活动。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马凯硕在《海峡时报》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的,北约希望把“触角”从大西洋伸到太平洋,我们所有生活在太平洋附近的人,特别是东亚人,都应该深表关注。

对华战略重大转变

“北约将把‘应对中国崛起’纳入新战略概念。”英国《金融时报》近日采访了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,并以此为题进行报道。斯托尔滕贝格称,应对中国崛起造成的“安全威胁”将是北约未来存在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标志着该联盟对自身目标的一次重大反思,同时也是美国地缘战略重心转向亚洲的反映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主任琼斯表示,斯托尔滕贝格公开以这种潜在的对抗方式描述中国“不断扩大的战略威胁”,意味着北约内部对华策略的重大转变。

2019年12月在伦敦举行的北约领导人峰会,发布的公报和声明中第一次提到中国。尽管美方官员竭力游说和施压欧洲国家将中国定为“威胁”,但当时召开的北约峰会在《伦敦宣言》中并未将中国定位为“威胁”,而是指出,中国的崛起对北约而言既带来了机遇也构成了挑战。但是,今年6月的北约峰会公报对中国进行了种种无端指责,称中国对“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”和与北约安全相关的领域构成了“系统性挑战”。

“北约的这种转变反映出,北约对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关注,态度越来越强硬。”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,“一方面,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世界力量的对比,改变西方国家一家独大的局面。另一方面,美国总统拜登上台之后,推行价值观外交,致力于强化美欧军事同盟,改善跨大西洋关系,推动北约转型。近年来,欧洲部分国家追随美国在涉疆、涉港甚至***上,对中国指手画脚,导致北约部分成员国在对华问题上开始趋于强硬。至于斯托尔滕贝格,美国掌握着北约秘书长的任命权,他的亲美表态不难理解。”

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对本报记者表示:“北约对华态度的转变,一方面源于其对中国的定位已经转变为‘竞争者’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欧洲对亚太地区的重视。“

被迫保持与美国一致

《金融时报》特别提到,北约对中国的新关注,正值美国的地缘政治方向从欧洲转向与中国的冲突之际。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,在不久前举行的北约部长会议上,美国防长奥斯汀宣称,五角大楼已经将北约视为“打击中国的一张王牌”。

在结束长达20年阿富汗战争后,北约正寻找一个新的方向。“****”认为,北约战略中心将向中国转移,拉近了该组织与美国的立场,扩大了双方应对“中国威胁”的合作空间。

“北约站在了美国一边,并不令人意外。北约现有30个成员国,自二战结束以来一直是欧洲防务的主要支柱,但该组织长期以来一直由美国主导,北约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掌握在美国手中。美国与其他北约成员国无论是在价值理念还是安全防务上,都有共同利益需要维护。此外,冷战结束以后,北约曾一度失去方向,内部凝聚力有所下降,面临转型要求。在美国刻意渲染所谓‘中国***’的大背景下,北约找到了新的外部‘敌人’。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之下,北约的活动半径由冷战时期的欧洲转变为全球,北约也逐渐演化成一个全球性质的军事政治联盟。”袁征说。

“近年来,欧洲部分国家反复强调要实现欧洲战略自主并进行了一定努力,但是,欧洲的军事防务依然受制于美国。”此外,丁纯还指出,“拜登上台后大力宣扬‘美国回来了’,致力于拉拢欧洲盟友,产生了一定效果。”

离心倾向日益强烈

“北约不是铁板一块,欧洲成员国内部也有分歧。”丁纯说,“法国总统马克龙2018年公开表示,应建立一支‘真正的欧洲军队’来保护欧洲,此后他还指出‘北约正经历脑死亡’,不能再依靠美国来保卫欧洲。阿富汗战争惨淡收场、美国在潜艇项目上对法国‘背后捅刀’,激化了北约内部矛盾。欧洲‘战略自主’、组建欧洲联盟联合部队的呼声再起。”

俄罗斯卫星网近日援引美国《防务新闻》消息报道称,美国试图将北约的注意力引向与中国的对抗。而东欧国家则对此感到不安,他们呼吁美方不要忘记了“俄罗斯的威胁”,并且应当增加在东欧地区的***。据“今日俄罗斯”电视台网站报道,法国国防部长弗洛朗丝·帕利也提醒,北约的主要任务不是与中国对抗,而是维护跨大西洋安全。该网站还刊登了一篇土耳其专家的文章,详细分析了北约的处境,明确指出,跟随美国一起对付中国只有无尽的坏处。文章指出,中国的崛起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,这是对自身霸权的担忧,但是中国崛起并没有侵犯北约其他成员国的利益。而且,越来越多欧洲国家意识到,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太深了,而美国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霸主。更何况,与中国合作可以搭乘中国这辆处***速发展状态的经济快车,实现共赢。

“其实,北约秘书长的表态本身就有矛盾的地方。他一方面称北约把中国作为‘威胁’,另一方面又称北约‘不认为中国是敌人或对手’。”袁征指出,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说,欧洲人一向把俄罗斯看作主要对手,而不是中国。而且,尽管中欧之间存在价值理念层面的差异,但是从经济利益到全球治理,中欧有很多合作空间。中国目前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,很多国家愿意本着务实精神同中国发展关系。总而言之,欧美在价值理念和制度层面高度认同,但在对华问题上,欧美存在微妙差异。虽然目前中欧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,但是,从长远来看,中欧关系仍有发展空间。”(本报记者 张 红)

【新闻链接】

北约为续命竟凭空捏造新对手

北约,一个冷战的遗留产物,最近又瞄上中国了。

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近期接受英国《金融时报》采访时表示,北约将把对抗中国崛起纳入目标范围。中国的网络能力、新兴技术和远程武器已“对欧洲的安全造成影响”。保护盟国免受“中国威胁”,将是北约未来10年的战略重点。

如此无端渲染“中国威胁”,早已成了北约的惯用伎俩。肇始于1949年的北约,在冷战时期就靠对抗苏联安身立命。冷战结束后,没了敌人的北约显得十分不合时宜。为了证明存在的合法性,北约一面积极与俄罗斯对抗,一面四处寻找新对手。2001年,北约跟随美国以“反恐”为名入侵阿富汗,把中东当作新战场,结果20年只落得军费大耗和人员伤亡;2014年,“克里米亚事件”又让北约发现新“抓手”,大肆宣扬俄罗斯“军事威胁”,搅乱中东欧局势。借着胡搅蛮缠大吵大闹,北约这一冷战遗留产物存续了30年。

如今,眼见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流,北约急着要树立下一个“靶子”,为续命寻找新借口。这次,北约瞄准的是远在东方、对其从未构成过威胁的中国。

细看北约关于中国的说辞,就知道这场“碰瓷”有多牵强。今年6月14日发布的北约峰会公报称,中国“正在快速扩张核武器军备”且军事信息“不透明”,对北约构成了所谓“系统性挑战”。然而事实是,北约30国2021年军费总额预计高达1.17万亿美元,占全球军费总额超过一半,是中国的5.6倍。同时,据瑞典和美国等国智库统计,北约成员国核弹头数量是中国的近20倍。

军事上叫嚷“中国威胁”,在经济发展、网络安全、新科技,甚至太空领域,北约也把“遏制中国”时刻挂在嘴上。斯托尔滕贝格今年6月7日与美国总统拜登会晤后宣称,“北约要与太平洋盟国合作抑制中国经济增长”。今年7月19日,北约又发表声明,凭空捏造中国发动“恶意网络攻击”。2020年10月21日,斯托尔滕贝格还称,中俄开发的反卫星系统,会打击他国卫星,给太空轨道带来危险碎片。借此,北约为增设网络中心、太空中心等找到理由。

遏制中国究竟有无好处,北约欧洲成员国最清楚。据欧盟统计局数据,中国在2020年首次超越美国,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。即使受疫情冲击,2020年中欧贸易仍然实现逆势“双增长”。其中,从中国进口商品3835亿欧元,同比增长5.6%;向中国出口商品2025亿欧元,同比增长2.2%。如此密切的经贸往来,北约的欧洲成员国怎可能无视中国市场?又怎可能真正“遏制中国”?英国首相约翰逊在6月的北约峰会上说了大实话:“中国的存在是我们生活里的客观事实”“在座各位都不希望与中国开启一场新冷战”。

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,同时是国际秩序的重要参与者、建设者和贡献者,北约真要与中国对立,恐怕在诸多国际议题上会步履维艰。连斯托尔滕贝格自己也承认:“中国的崛起为我们的经济贸易带来一些机会,我们需要在气候变化和军备控制等问题上与中国接触。”

没有理由找理由,也要制造矛盾,这等恶习离不开美国的“指点”。在美国“向东看”的指挥棒下,北约急于充当美国反华战车的马前卒,想借此博取美国进一步的军事支持,并通过树立新的“共同敌人”来转移注意力、增强北约内部凝聚力,竭力弥合因“北溪—2”天然气管道建设、俄S—400防空导弹系统采购等问题引发的内部裂痕。只可惜,当美国的盟友,北约欧洲成员国除了对美国表忠心,得到的只有背叛、苦涩与无奈,美国从阿富汗仓皇撤军、美英澳核潜艇协议、“棱镜门”等**事件就是最好例证。躲进美国保护伞、被美国意志裹挟,只会使北约欧洲成员国与心心念念的“战略自主”渐行渐远,进一步与北约貌合神离,加速扩大美欧战略分歧。

为敌对而生的北约,不过是美国的打手,在合作共赢的时代大潮下,早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。(林子涵)

Copyright © 格特瑞咨询-贵阳抵押贷款公司 版权所有 | 黔ICP备19002813号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。联系邮箱:303555158#QQ.COM (把#换成@)